发布日期:2025-07-29 来源: 网络 阅读量()
当建筑不再只是遮风避雨的容器,而成为应对气候变化、承载多元生活的活性有机体,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。全球知名设计与工程企业Arcadis凯谛思发布的首部设计趋势预测报告《设计视野》,勾勒出2025年建筑、工程与建造领域的核心走向——通过跨学科创新,让建成环境既能从容应对城市化、技术颠覆等挑战,更能成为驱动可持续发展、社会公平与生活创新的核心力量。 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,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建筑材料的革新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。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,是工程木材等低碳材料的规模化应用。数据显示,工程木材的单位生产能耗仅为混凝土或钢材的1/4,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其预制化特性还能缩短施工周期,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。 西雅图一栋40层的高层工程木材大楼给出了生动范例。这座可容纳650户的模块化木构建筑,通过预制单元体系实现快速施工,较传统混凝土结构减少45%的碳排放,同时灵活的户型设计能根据市场需求组合成不同格局的住宅。而在荷兰宰斯特,Triodos银行总部采用可再生木材,整合光伏幕墙及精密气候调控系统,获得了BREEAM卓越级认证,证明环保与高效办公可以完美融合。 除了木材,被动式建筑标准也在改写行业规则。温哥华The Curv公寓计划建成60层近零排放建筑,其创新围护结构由40%三层玻璃与60%超级隔热墙体组成,预计每年可减少55%的能源消耗,相当于少排放101吨二氧化碳。这种以设计降碳的思路,正在替代单纯依赖设备减排的传统模式。 传统城市规划中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的模式,正被功能复合的活力集群取代。人们越来越渴望在步行范围内完成居住、消费、社交、通勤等多重需求,这种变化催生了新一代复合功能区的崛起。 北京华熙Live·五棵松是典型案例,这里将文化、购物与体育活动有机融合,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力节点和视觉通廊,让不同功能空间相互赋能,形成超越单一商业体的能量场。在美国查塔努加河湾,工业棕地被改造为连接田纳西河的社区枢纽,零售、娱乐与滨水景观的结合,让这片区域重新成为城市活力中心。 功能融合的关键在于全时域活力运营。以体育场馆为例,多伦多枫叶广场通过商业连廊衔接职业体育场馆,在非赛事日引入社区活动、教育培训等场景,让场地全年350天保持活力;医疗健康综合体则突破仅服务患者的局限,植入健康促进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,吸引周边居民日常参与。这种设计思维,让空间从间歇性使用转向持续价值输出。 公共交通正超越从A到B的工具属性,成为重塑社区形态的核心纽带。交通导向社区(TOC)理念正在全球落地——以交通枢纽为核心,立体叠加居住、就业与休闲功能,让步行和公共交通成为日常出行的首选。 英国雷丁市Station Hill项目颇具代表性,通过高渗透性的公共空间网络,将交通枢纽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,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商场、公园或办公区。加拿大多伦多的艾格林顿跨城轻轨项目,则将15个车站都设计为微型社区中心,融入零售、休憩空间,让通勤过程也能享受生活便利。 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的支撑。计算设计技术通过分析人口流动、设施分布等多维度数据,精准识别交通枢纽周边的开发潜力,比如在洛杉矶佛蒙特大道的规划中,算法模拟了六种轨道方案的可行性,为公交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。当交通不再是通勤负担,而是生活场景的一部分,城市的宜居性便大幅提升。 面对存量建筑空置与新增空间需求的矛盾,适应性再利用比拆除重建更具价值。美国伊利诺伊州的CityGate项目,将闲置办公楼改造为融合酒店与住宅的社区枢纽,新增的屋顶宴会厅与既有酒店通过连桥连接,让老建筑成为区域活力引擎。 多伦多Temerty医学院实验室的改造更具创新性。设计团队在4万平方英尺的旧办公楼内,克服层高限制和结构约束,打造出专业科研空间,既避免了拆除浪费,又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急需的场地。这种以改代建的模式,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流选择。 与此同时,高层建筑正突破高度竞赛,转向垂直社区的营造。温哥华计划在未来20年新增55万套住房,其中多数是高层住宅,通过将商业、社区服务设施植入塔楼底部,让居民无需下楼即可满足日常需求。广州汇悦台则通过五栋40层住宅环绕花园与泳池的设计,在高密度中保留了自然与社交空间,重新定义了高层生活的舒适度。 数字化正在让建筑设计从拍脑袋决策转向精准计算。计算设计技术通过整合人口、交通、环境等多维度数据,能在施工前模拟数千种方案,找到最优解。在危地马拉城250英亩的Carmen Guillén开发项目中,算法帮助规划团队平衡了土地使用、道路衔接与景观视野的关系,让每一寸空间都发挥最大价值。 这种技术赋能还体现在未来适应性上。停车场设计不再局限于停车功能,而是预留改造潜力——通过提高层高、采用水平层板,未来可转型为公寓或办公空间;数据中心则突破高能耗标签,美国Terra数据中心利用天然气燃料电池发电,余热被用于驱动制冷系统,富余电力还能回输电网,实现能源自给+收益创造的双重价值。 从低碳材料到功能融合,从空间革新到技术赋能,2025年的建筑设计趋势指向同一个核心:让建成环境更贴近人的需求,更适应地球的承载力。正如报告中所言,未来的建筑不仅要顺应变革,更要驾驭变革动能,这种转变正在重塑我们生活、工作与社交的每一个场景。